青岛体育游戏课程设计案例分享
青岛在体育游戏课程设计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分享:
1. 青岛永平路小学的传统游戏大课间案例青岛永平路小学地处老城区,学校占地面积较小,因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优化场地安排,按水平段分类安排传统游戏,并通过小评比大作用的方式提升大课间的效果。具体措施包括: 优化场地安排:详细划分每年级每个班的大课间活动区域,充分利用学校场地。 按水平段分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不同水平段班级选取不同的传统游戏。 小评比大作用:建立大课间检查小组,每天检查并进行评分,计入班级量化考核,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评比。
2. 青岛第五十中学的“情境导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青岛第五十中学在“情境导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指导下,通过结合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将竹竿舞等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解春蕾老师执教的《趣味竹竿舞》公开课,通过情境创设和音乐结合,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竹竿舞,不仅突出了体育与音乐的巧妙衔接,还促进了学生技能的生成。
3. 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的名师开放课堂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通过“情境导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希沃白板应用进行有效融合,提升体育教学效果。林涛老师执教的《击剑佩剑的前进与后退》课程,利用希沃白板技术对教学环境和效率进行优化,通过创设情境和任务单的运用,使学生在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击剑技巧。
4. 青岛东川路小学的“双大课间活动制”青岛东川路小学实施上下午“双大课间活动制”,通过延长课间时间和增加体育活动项目,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学校将跳绳、滚铁圈、玩龙蛇飞舞等地面游戏与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按楼层分组分批组织学生到操场活动,确保每名学生每天都可以参加户外活动。
5. 青岛市北区各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青岛市北区各学校通过规划运动场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发展体育特色项目等创新举措,提升校园体育氛围。例如,青岛基隆路小学打造了跳远体育长廊、跳绳走廊、乒乓球室、篮球馆等多维体育空间,发展花滑、冰壶、手指操等班级体育活动。
这些案例展示了青岛在体育游戏课程设计方面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通过优化场地安排、引入传统体育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长课间时间和增加体育活动项目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育参与热情。
青岛体育游戏课程设计案例分享——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青岛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其体育游戏课程设计独具特色,本文将分享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体育教育提供借鉴。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青岛市教育局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的号召,大力推进体育游戏课程建设。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使体育游戏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案例一:城阳区国城小学“十个一”项目工程
城阳区国城小学以“十个一”项目工程为载体,旨在让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学校体育老师发挥个人特色,将训练落到实处,因地制宜地开创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游戏。
具体措施包括:
开放体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大课间活动注重体育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课后服务时间开设多种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体育课程真正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在省、市、区各大比赛中喜获佳绩。
三、案例二:青岛中央商务区实验学校《有趣的敏捷圈》课程
青岛中央商务区实验学校一年级体育课程《有趣的敏捷圈》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全面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通过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学会掌握并灵活运用敏捷圈进行多种体验游戏。
课程特点:
注重学生合作与探究意识。
分组教学,自主练习、探究学习。
构建有意义、有意思的体育课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提升了移动、跳跃、灵活、协调和体能等各项能力素质,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案例三:青岛崇德小学程澄老师的“舞龙”体育课程
青岛崇德小学程澄老师以“舞龙”为情境,围绕体育核心素养,通过游戏体验、自编韵律操、学习舞龙基本动作、自主合作创编舞龙游戏等学习和体验,提高学生体能,进一步发展学生上、下肢的协调能力。
课程特点:
创造愉快的课堂环境,用启发性语言组织教学。
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将成熟的教学主题融合到体育大单元教学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自主、合作和创新的学习体验中,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青岛体育游戏课程设计案例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这些案例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体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